在大多数人看来,厦门是“城在海中,海在城中”的滨海城市,其实,在厦门岛外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许多有故事的美丽村庄,今天起《厦视新闻》推出系列报道“厦门那些村”,讲述厦门村庄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今天的《厦门那些村》,我们来说说村改居后的吕塘社区。常听人说吕塘有三宝“古厝”、“古树”、“古戏”,这个坐落于香山脚下、九溪之畔的社区,在好“三宝”的同时,也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动人画卷铺展开来。
吕塘社区坐落于香山脚下、九溪之畔,从南宋时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吕塘一直都叫做“蓬莱保”。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担任同安县主簿时,曾多次游览香山吕塘,有感于这里风景宜人、可居,即把它称之为“真隐处”。吕塘的建筑风格是明清时期保留下来的/具有闽南古建筑特色的“九架厝”,九架厝的外观一样,里面却有所不同,分为单进式、二进式等,厝的巷头门相对,可以通风透气。屋顶铺着黄泥瓦,两端屋脊造成燕尾翘脊,起到避雷的作用。漫步在这里,还能看到许多历史性的建筑,或是朴实厚拙,或者色彩斑斓,都积淀着先人的智慧,同时也记载了闽南地区古村落发展的历史。
吕塘社区居民 洪神扶:(九架厝)有四个房间,一个天井、一个前院 ,(村里)保留了相当部分,这些都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后来我们按照这种风格重新(修缮)起来。
位于社区中心地带的松树林远近闻名,据吕塘的洪氏族谱记载,这片古松林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有了,这也是闽南地区树龄最长、树径最大、数量最多的一片马尾松林。这一棵棵参天的古树,树枝都朝向西南。居民们说,这片松林可是会“认祖归”的,因为600年前他们的先人就是从西南方向的新店洪厝一带迁移过来。在古树的同时,吕塘也在优化生态,加快推进污水治理进度,使这里的水更清、岸更绿。
吕塘社区党总支 董承辉:通过这些污水排放处理干净之后,整个村里的水流很清澈,很多游客经常在周六周日过来钓鱼。
生态文明的工作做好了,吕塘也不忘发展文明。早在1850年,吕塘就创办了第一间私塾,后续的办学风也是一代传一代,前几年华侨还主动捐出自家古厝,修缮成为吕塘社区书院。书院定期举办讲堂,邀请代表、社区老人、教师等,以吕塘历史风情、戏曲文化、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讲述。高甲戏、歌仔戏、南音等闽南民间戏曲也是吕塘社区的传统文化特色,这里拥有我市唯一的民办民间艺术学校吕塘戏曲学校,2003年以来,吕塘戏校曾15次赴金门演出,为两岸文化往来作出了贡献。为了让戏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社区还修建了闽南戏曲展览馆、吕塘文化拓展。
吕塘社区居民 洪神扶:如果我们没有用文字把它传承下来,那这个以后就没有这个历史文化了,特别是古厝古戏古树还有我们村里的习俗,这些我想要趁着这个时期把它记录下来。
后,吕塘人敏锐地发觉,城市的发展需要大型机械的助力,大家就开始购买挖掘机、土方机/从事建筑行业,慢慢地一辆辆重型机械从四面八方向这里集结,单靠挖掘机产业,吕塘就增加了现金收入百万元,还赢得了“八闽机械第一村”的美誉,有不少青年曾带着自己的挖掘机加入了翔安隧道、翔安南等的建设,打通了翔安交通的“任督二脉”。
吕塘社区居民 洪神扶:挖掘机是我们村整个经济来源的主要产业,原来是用入股形式。以前就是三个人合一部(挖掘机),那现在就是一个人可以发展几部挖掘机,这就大大增加了收入。
记者 张晓: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的吕塘,人换面貌地换新装,在以后,逐步脱离盐农单一经济的老模式,向海水养殖、经济作物、 土方工程机械等多方面发展,靠机械化把物质文明变成现实,靠物质文明提升文明,奏响新时代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