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女人天下> 文章内容

中韩电视剧产业的差异

※发布时间:2019-6-25 4:02:1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寡妇村里的风流事【摘要】认识数量规模巨大但价值稀释的中国电视剧产业,与量少质优的韩国电视剧产业之间的差异,在电视剧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产品类型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电视剧产业整体优势、生产层面、价值层面、政策层面等方面阐述中韩两国电视剧产业的差异性,探讨中国电视剧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今年在中国大热,一时间,剧中主角都教授成为中国观众口边、中国版面的流行词。这部继《人鱼小姐》、《大长今》等剧之后再掀收视热潮的韩剧,除了吸引观众的目光之外,也使观众把口水泼向了中国电视剧。自2000年起,中国电视剧年产量过万集,且每年以数百集的速度增长,竟不敌(这只是表面的判断,下文将以数据说线千集的韩剧,总体表现为题材匮乏质量低下收视低迷。当然,低迷也只是表面感觉,是被摊薄的平均量,其实,中国也不乏好剧,但面对庞大的生产量,好剧的价值被稀释了。

  问题正在于此,一个数量规模巨大但价值稀释的电视剧产业,与韩剧产业相比,是否算得上具有优势。这种产业方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里,如何认识背后的原因?在影视剧越来越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产品类型的当下,认识中韩电视剧产业整体差异,显得尤为迫切。

  中国电视剧生产数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电视剧生产企业。就目前大多数国家来说,不论是出于文化,还是生产组织的本土化,电视剧依然以本土性消费为主。这种内生需求正面临互联网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外来替代品正在进入。这也意味着,电视剧消费的内生增长正在放缓,电视剧产业的全球化趋势有所增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电视剧产业的整体优势,关键看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分工地位,而不单单看它是否能满足本地区的内生增长。

  界范围内,对电视剧产业的整体优势判断基于以下几点:(1)是否比其他相竞争的同类产业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机会成本,比如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低、质量高;(2)是否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产品有更好的销;(3)是否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有没有定价能力;(4)是否形成产业集群(不是数量规模),或者完整的产业链,产生很强的外部规模经济。

  目前,美剧在全球电视剧市场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特别是在欧洲市场。2011年,美国电影和电视节目的总出口额是143亿美元,畅销100多个国家。2012年,英国电视节目全球出口额达到20.35亿美元,市场主要在美国、、北欧。韩剧市场以亚洲为核心,覆盖亚洲、美洲、欧洲的33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韩剧出口额仅为800万美元,2011年达到了1.58亿美元。2011年日本输出的电视内容总额为63.6亿日元(约6200万美元)。

  根据原国家2005年到2011年的中国电视剧全年进出口总额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在电视剧出口方面一直呈现贸易逆差,相比欧美、日韩等电视剧出口强国一直相形见绌。2008年,我国电视剧出口总额仅为7524.95万元,这个数字仅仅与韩剧出口到中国的贸易额基本持平。中国是继日本和中国之后的韩剧第三出口地,占总出口额的10%左右。近几年来,中国电视剧海外销售量下降趋势明显,海外销售总额仅占全部销售总额的5%左右,而且售价与美剧、日韩剧相比,相对低廉。除了出口贸易额与其他电视剧出口强国存在明显差距外,我国电视剧的出口范围也非常有限,主要在非洲和东南亚,仅东南亚地区的销售量就占据了全部出口份额的2/3,打入国际市场的电视剧精品凤毛麟角。这直接导致了其力与影响力都非常有限。

  由此可见,中国电视剧产业界市场上的分工能力还比较弱,生产成本高、营销能力低、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外部性差。

  产业是由具体的企业组成的,产业优势实际上是每个个体企业生产经营优势的集合。对于电视剧生产企业来说,衡量其专业与否,主要是看生产什么和怎么组织生产,生产组织方式又是产业化的核心。专业化程度越高,相对成本就越低,资源利用率就越高,适应市场的能力就越强。

  20世纪90年代,韩国开始推行文化立国战略,并配以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这一时期,很多韩国留学生从国外学成归来,并带着先进的制作投入到韩剧制作中。《蓝色恋》和《冬季恋歌》的导演尹锡湖曾说,从事电视剧生产的人员大都受过专业教育,对工作十分敬业。无论是前期剧本创作、中期拍摄、后期制作,还是市场宣传、关联营销,都有专门的团队进行规划和执行,尽量做到尽善尽美。而中国能够拥有专业型团队的,除了华策等少数几家电视剧专业生产商外,绝大多数电视剧生产企业几乎是“游击队”,缺乏各类专业人员。

  在制作方式上,韩剧一般采取“边写、边拍、边播”的动态机制,这有别于中国电视剧的生产。“边写、边拍、边播”是由韩国与中国不一样的方式决定的。韩国主流每个台每周电视剧30集左右,主要包括每日连续剧、周末连续剧两类。每日连续剧是在每周一至周五的电视剧,周末连续剧是在周六、周日两天内连续的电视剧,很少像中国一周七天连播一部剧。这样的方式,为电视剧实现“边写、边拍、边播”提供了时间保障。韩剧制作之初,并不确定剧集和剧情的发展,在期间,编剧会根据观众的收视反应来设计下一步情节的进展。观众欢迎,故事就一直发展下去,一旦观众对故事失去兴趣,电视剧就会及时打住。比如《女人天下》最初计划拍摄50集,由于受欢迎,最终拍摄了150集。中国电视剧制作采取相对静态和分立的环节断裂机制,需要先有剧本才进入拍摄阶段,可谓“剧本先行”。首先有人撰写好完整的剧本,然后进入相对封闭的拍摄,拍摄结束后送审,送审通过后再销售和。这样一来,剧的好坏更多依赖于编剧和导演的经验和水准,以及演员的表演,而与观众无法形成实时互动。

  在韩剧制作体系中,编剧处于核心地位。韩剧生产制作虽然也实行明星制,但编剧才是剧组的灵魂。一般情况下,导演、制片人要编剧的意见,编剧要介入演员的挑选,编剧的进度决定着电视剧的拍摄进度。这一点与中国大为不同。中国电视剧需要编剧先构思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把这个故事编写成剧本,最后导演与编剧对剧本进行完善之后,才进入拍摄阶段,一旦进入拍摄,编剧的基本结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不少剧本编写已经呈现出“分包”制。某一个知名编剧成立工作室承担编剧工作,或在一部剧的编写工作中牵头,但剧本往往被分拆成几个部分,由一些不知名的人员分头编写。这样就可以缩短编剧时间,知名编剧甚至成为“工头”。其剧本质量往往不稳定,究其因,就是编剧缺乏被认同感和责任感。

  当然,韩国“边写、边拍、边播”的电视剧生产体制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韩国《法》里没有专门的审查机构与审查环节,各对的节目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和控制权。尽管如此,各为避免出现严重问题,都设有相应的内部审查机制,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和干扰节目的正常。这一点与中国“制播分离”的电视剧生产体制之外,还设立严格的资质审查、题材规划、发行许可证审查等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有数量规模巨大的电视剧生产企业,剧集生产量也稳居世界之首。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就如同叉开手指去应对握紧的拳头。这里说的手指和拳头,就是产业的分散度问题,是核心企业的产业链管理能力问题。在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许多企业都面临着垂直一体化的纵向整合和横向协同的产业链整合问题。产业链整合是产业链环节中的某个主导企业通过调整、优化相关企业关系使其协同行动,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最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一个企业向全产业链发展,并不一定是仅从成本利益出发,而多数是从价值出发,为了吸引消费者。

  在电视剧产业链条中,电视剧制作机构至关重要,企业对产业链的整合程度,可以提升个体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电视剧在满足内生增长需求的同时追求外部经济增长。

  韩国国内电视剧市场交易规模非常有限,一般情况下,主流不播其他制作的电视剧,投资生产制作电视剧的首要目的,是为在自己的网,通过收视率来赚取广告市场份额;其次是拿到国际市场进行交易,赚取外汇收入。目前,韩国的电视剧制作主要垄断在三大媒介集团KBS、SBS、MBC 手中,与美国的电视产业格局类似(均由五大电视网制作),韩国的内容制作商与电视网也是融为一体。

  韩剧一直奉行“制播合一”的管理体制,一是韩国广电业管理体制所致,二是生产制作电视剧可以让获得一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有受众市场。体制与经济两方面的因素致使电视剧一直被及其下属公司所垄断,制片商插手电视剧制作的可能性比较小。韩国三大的电视剧大多由下属的影视制作公司制作,与制作公司两者之间是定购关系。根据预算,事先要付给影视制作公司整个拍摄资金的35%—45%,所以制作公司一般没有资金压力,就想把剧本做好,以便来定购。

  产业链整合几乎涉及到电视剧生产的各个环节,纵向聚合与横向协同已经不容易区分开来。韩国在相关法律中,影视制作公司不能获得15%以上的利润,目的是鼓励影视制作公司开发下游产品,公司把靠产品(电视剧)赚来的钱用于广告、市场推广、时尚产品、影视衍生产品等综合开发。另外,按照,公司不只是制作影视,还承担演艺人才培养、包装、广告、演唱会、影视衍生品的开发等业务,这样韩剧的知识产权就集中在制片人手里,制片人有权把除剧作以外的各种衍生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韩剧并不仅仅是电视剧,与之相关的旅游、服装、化妆品、手机、医药、餐饮、美容等行业,都可以借此机会国际市场,开拓海外空间。

  与韩国“制播合一”不同,中国电视剧产业主要是采取“制播分离”模式。电视剧生产主要是由专业公司负责,尽管部分已经介入电视剧的生产(制作或联合制作不同程度存在),但大多数只是平台。这种制作和相对分离的方式,使得生产企业往往是先闷着头制作,然后再找尤其是一线卫视去销售。则凭借平台优势,成立专门的购剧部门,几乎是坐等货源、议价,风险降到了最低,而利益却相当可观。

  笔者研究发现,只有经济较为发达的几个地区的成立了影视生产公司,但公司几乎没有自己的编剧和演员。演艺人员的培训主要由演艺经纪公司操持,这些演艺经纪公司又和影视业务紧密关联。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准高级公司和高端公司, 90%集中在,90%是民营。省级基本没有自己的经纪公司和签约影视艺人,也没有创新演艺人员经营模式。此外,在演员、编剧等电视剧资源的持有方面,影视制作机构也大都是“分离”的,一线明星和知名编剧的归属十分复杂,但总体上不属于或制作机构。目前,只有华策影视致力于打造综合性传媒集团,希望通过打造影视剧、艺人、衍生品产业链,不断提高集团的竞争力和整合效益。

  总体看,中国电视剧生产受制于一线演员或者演艺经纪公司,许多剧目的生产计划和质量,把控起来都比较被动。而另一方面,演艺经纪公司或者电视剧生产机构先生产,再去找平台销售,对下游环节的黏合能力也降低。于是,中国电视剧出现了比较多的松散式协作,就是实力和实力公司就具体的剧目进行联合制作,或者几家联合购剧。生产机构和与受众市场都难以实现实时互动,导致生产和环节价值偏离。

  这种资源复杂分立的情形,导致电视剧产业链的价值很不稳定,投入产出比严重低弱,甚至出现环节断裂。比如,成立不久的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130多家制作企业抱团,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加强电视剧节目制作业与电视剧节目机构的联络和沟通。我国每年投入到电视剧上的资金有50个亿,但创造的产值还不到17个亿,有一半的钱不知去向。从观众的角度看,他们同样不买账——30多家省级卫视,每晚只有不到10部的电视剧可供选择,这其中还有4—5家题材大同小异。

  回顾韩剧近16年的出口历史,其发展速度惊人:1997年,韩国文化产业首次取得500万美元的出口额,2005年韩国文化产业出口达2.68亿美元,2007年增至4.48亿美元,2010年更是上升到6.37亿美元。2011年的出口规模达到7.94亿美元,同1997年相比,14年时间猛增近160倍。这样的外部规模经济,除了整个电视剧生产行业的专业努力之外,还有一条清晰的径,即国家在适当的时机实施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和企业策略,最终促进实现了文化立国与文化输出。

  韩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者,也是最有力的支持者。韩国清楚认识到,无论是获得信息的动力,还是拓展产业链的长度,处于市场第一线的企业更具有优势。为此,韩国并不是大包大揽,而是注意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调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可以说,韩国文化产业成功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之一,正是处理好了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把的推动因素放在了合理的上。在支持发展影视剧等文化产业方面,韩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放宽”,即放宽对文化产业的规制。1998年,韩国宣布以电影分级审查制度取代此前的电影剪阅制度。放宽规制后,电影电视剧题材大大放宽,电影人获得巨大的创作,创作热情高涨,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外部。

  二是“扶持”,即出台大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首先是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2002—2005年,投入2000多亿韩元,重点培养电影、、游戏、电视等产业的高级人才。近年来陆续建设了汉城游戏学院、全州文化产业大学、大邱文化开发中心、网络信息学院、传统文化学校等。截至2010年,韩国高校开设的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达到900多个。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韩国设立了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电影振兴基金、出版基金等多种专项基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韩国还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早在2000年,韩国为促进文化产品出口,专门成立了影音分轨公司,对韩文翻译为外语和产品制作的费用几乎给予全额补助,开始了开拓国际市场的强大攻势。2001年,韩国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每年该院可得到资助5000万美元。目前该院已经在中、日、美、英等国设立了办事处,建成横跨亚、欧和主要市场的联络体系。另外,韩国对电视剧出口免税,出口电视剧的利润由和制作公司五五分成,还设立出口励制度,构筑海外营销网。这些开拓国际市场的措施极为有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韩国相比,无论是政策规制还是专门扶持,中国电视剧的管理政策都亟待调整。管理应尊重电视剧产业发展的规律。比如,对题材的管理慎用一刀切的方式。制定政策引导电视剧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电视剧的生产和环节进行性。

  产业结构直接决定了对社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结构,从而间接决定了可供选择的消费范围。判断一个产业结构是否合理,通常要产业结构与消费意愿的吻合程度、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动态性、产业结构与生产要素的匹配性等。由产业结构决定的产品或服务结构与社会消费意愿的吻合程度是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社会的消费意愿很难测量,判断产品或服务结构与社会消费意愿的吻合程度并不容易,一个简单的替代办法是,观测最终消费产品和服务中是否存在短缺和过剩产品及服务,从而间接地判断产品和服务对消费意愿的满足程度。需求结构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观念转变也在不断变化,要求产业结构对需求结构不仅仅是静态适应,而且能够动态地消费结构的变化,这种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快速应变能力,应该作为评价产业结构合的重要指标。生产是沟通社会大众消费和各种生产要素(包括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的重要环节,要求作为生产重要实现形式的产业结构,在适应社会大众需求结构的同时,必须与各种生产要素很好地匹配。

  如此看来,在满足消费者意愿、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科学利用生产要素这三个方面,中国电视剧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总体看,鼓励发展影视产业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在规制较严苛、扶持不到位的形势下,中国电视剧产业极容易出现简单的重复投资。其结果是,各个地区除了注册有数量不等的影视公司或者创设名义上的文化产业园区外,并没有形成多少比较优势,当然也难以在电视剧生产领域进行合理分工。相反,它们将投入都集中在了相似的(看起来安全的)产业和产品群中,比如各省纷纷建设影视、电视剧题材雷同,这就致使不同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不同的电视生产机构的产品趋同。重复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及低利用率都表明,中国电视剧产业在资源分配上效率低下。

  改变这种现状,不仅要制定政策以降低资本层面的内部经济方面的损失,即尽快电视剧生产的投入产出失衡,更要通过政策引导以劳动力因素为核心的外部规模经济正轨,即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本文是2013年江苏社科基金课题《江苏电视剧产业发展研究》(项目号13YSD033)阶段性之一。)

  南京大公祭习谈公祭日李克强亚欧行无人机闯空中禁区呼格案再审结果不动产登记西部冰川萎缩股市年末躁动小年火车票今日开售幼儿园危房倒塌聂树斌案3大疑问东三省人口流出习公祭日讲话李克强谈吃空饷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