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收入不高,却如“螺丝钉”一般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工作繁琐,好比“润滑剂”,倾心为民服务解决社会问题;他们走街串巷,就像一道“桥梁”,架起居民与之间沟通的渠道。他们有一个共同名字,叫做社区工作者。
在日下午思明区委宣传部举行的思明区“价值观论坛——社区工作者之谈”活动中,位来自思明区的社会工作者成了“主角”,他们,与市民一起分享工作的酸甜苦辣,一起畅谈社区工作的价值观。
方英:瑞景社区党委
“我们所做的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要让群众说了算。你的工作群众欢迎,那就一定有意义,群众的满意度就是衡量我们社区工作价值的标准。”
她社区工作年耐心倾听居民
“你觉得社区工作无聊吗?你们社区工作者的付出有价值吗?”
面对观众犀利的提问,思明区莲前街道瑞景社区党委方英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们所做的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要让群众说了算。你的工作群众欢迎,那就一定有意义,你的工作群众,有质疑,那我们就要,要改进,群众的满意度就是衡量我们社区工作价值的标准。”
方英话音刚落,现场响起如雷掌声,提问的观众也满意地点点头。
如果单看外表,人们很难将这位麻利干练的时尚女性与“社区大妈”划上等号。实际上,方英已经做了年的社区工作。在方英办公室后面的墙上,有这样四个词接纳、倾听、平等、尊重。这也成为方英从事社区工作的座右铭。
“在社区,总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林林总总的和意见,有的友好,有的尖锐,有的充满质疑,有的甚至称得上刻薄……”方英说,心平气和地接纳、耐心倾听是最好的办法。
有一次,年过七旬的陈女士请求方英帮忙调解,想让楼下邻居为过年期间的口角道歉。方英一开始以为是小事一桩。但上门后,事情却没那么简单。邻居根本没把口角当回事,说不必调解。但执著的陈女士不肯放弃,仍要求邻居道歉。天后,看着方英忙前忙后,陈女士终于向方英说出内心的秘密曾经病重的她觉得过年时发生口角会触霉头,一定要讨个说法“破解”。了解了事情的缘由,之后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方英说,社区工作者很平凡,但要得到群众的认可,这可没那么容易,“我们是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人。我们要认真对待群众的每一件小事,充分了解群众的每一个需求,尽最大力气解决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
苏江圳:镇海社区党委
“我们‘后’社区工作者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可以帮助居民编织着他们的社区梦。”
他和居民“称兄道弟”帮康复对象重回正轨
现在,社区工作似乎已不只是“大妈们”在唱独角戏,年轻的“后”甚至“后”,已开始活跃在社区工作中。镇海社区党委苏江圳,一位“后”。年,刚大学毕业的他在众人的异样眼光中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者。本想干完三个月见习期就打“退堂鼓”的他,却没想到在社区工作中“如鱼得水”。
“一开始我觉得自己‘弯不下腰’,每天不是拿着小夹子弯腰从臭水沟里掏出纸屑垃圾,就是拿着小铲子满街铲小广告,我的脸上都热辣辣的,真的有点后悔。”回忆起当年社区工作这条的,苏江圳坦言道。
不过,三个月“打杂”般的见习期却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和认识。当帮助十多年失业在家的居民成功就业,当看到困难家庭接受捐助时的真诚笑脸,当一个近户小区的群体矛盾被化解的时候,苏江圳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帮社区居民解决难题,这远比我领到工资的时候还要高兴。”苏江圳特别提到了一位和他“称兄道弟”的康复对象。
这位康复对象,曾经失去生活的信心,家庭“风雨飘摇”。苏江圳走进了这个家庭,以家庭中的小女儿为“突破口”,教孩子读书、数数,给孩子带点玩具、书,改变慢慢地发生了。父亲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找到了可以谋生的工作,女儿也上了小学,家庭慢慢正轨。现在,这位父亲见到苏江圳都亲切地称他为“兄弟”,内心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他的带领下,镇海社区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中“脱颖而出”。在过去一年多的共同缔造实践中,他带领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摸索出了关于老旧小区共同缔造的“”微自治模式。
从以前的“名不见经传”,变成现在的“明星”社区,在镇海社区居民眼中,苏江圳成了“红人”。他说,“六年来,我的服务,得到了居民的肯定和回馈,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我们‘后’社区工作者不仅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也可以帮助居民编织着他们的社区梦。”
林美玉:屿后西社区党委
“把电话公布出去,是为了让居民一有事,就能找到我。”
顾丽:前埔南社区社区工作者
“如果我们不去帮他们,能对得起身上的这份工作吗?”
她们是全天候“管家婆”为弱势特殊家庭奔走
社区里还有一些弱势的特殊群体,如何更好地服务好这些特殊群体,是社区工作者面前最直接的挑战。
屿后西社区党委林美玉在居民的眼中就是一位“管家婆”。她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公布给居民,居民有事,她随叫随到。居民唐女士一家有三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症,生活不能自理,家庭没有收入。特殊的情况,让林美玉放不下,她主动承担起唐女士一家的柴、米、油、盐等生活需求,水电费代交等事务。居民吴先生有两个子女患先天软骨症,老伴。吴先生过世后,全家生计陷入困顿。在林美玉的牵头发动下,社会筹集了,改善了吴家经济状况,并解决了两个患病子女的问题。
在残疾人聚集居住的屿后西社区,居民们感叹道“不仅是社区居民的好管家,更是残疾人的贴心人,在别人看来难以办成的事都能迎刃而解。”
前埔南社区社区工作者顾丽也是这样一位“管家婆”,她长期与失去子女的特殊家庭打交道。
这些特殊家庭有着同样的特点不愿走出,不愿意走亲访友,更不愿参加社区活动。如何让他们走出,面对阳光?顾丽想尽了办法不厌其烦地上门聊天,发动他们参加各种小组活动,随时解决他们提出的困难,让爱人为他们修电器……一年来,社区户特殊家庭中,有户家庭逐渐走出了生活的阴影,其他家庭的状况也有了很大改善。
一个螺丝钉,看着很小,但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管理这架庞大的机器中,思明区的社会工作者就如同“螺丝钉”一样默默无闻,却在平凡的岗位上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
厦门日报月日讯(记者吴晓菁)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