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了暂住证,身份证何时通行全国?
近日,《关于全面深化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方案,已经中央审议通过,即将印发实施。本次提出,扎实推进户籍制度,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其实,作为户籍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大多数地方的暂住证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以居住证制度。从“暂”到“居”虽只一字之差,但是承载了外来工的家园梦想。《关于全面深化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提出,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这既是对部分地方实行居住证制度探索的肯定,也是对的尊重。特别是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是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的一大亮点。
与偏重治安功能的暂住证相比,居住证在解决外来工基本服务和权益保障问题提供了有效平台。但是,居住证制度到底能给外来工带来多少红利呢?从一些地方居住证制度实施情况来看,居住证除了管理更加人性化,方便城市管理农民工以外,对农民工真正关心的就业、教育、住房、养老、公共服务等核心的相对粗糙、模糊。而且居住证的具体待遇由居住地结合本地实际,不确定因素颇多。因此,居住证到底好在哪里,有待观察。
外来工不就是打工者吗?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纸居住证,而是附着在居住证上的。如果外来工的得到,不需要这证那证,一张身份证就可以证明身份,行使。在我看来,实行居住证制度只是尊重外来工的逗号,并非改变外来工群体身份的句号。
近年来,好多地方都在聚焦外来工,并制定了具体关爱措施。比如,称外来工为新市民、援建工人,淡化农民工称谓;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义务教育序列;建立农民工社保体系、住房体系;设立农民工日,等等。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外来工与市民不平等的问题依然存在。如同工不同酬、同命不同价,外来工存在瓶颈。除了苦脏累的岗位外,城市设置就业户籍门槛,清理低端产业,等等。由于生活的压力、老板的、执法的瑕疵,不少外来工处于城市的边缘。比如,有的城市把外来工排除在住房保障、扶危济困政策范围之外;即便在的千呼万唤声中,异地高考制度终于出台了,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即便满足了苛刻的居住年限、稳定的住房等条件,学习成绩再优秀,在等地也只能报考高职学校。还有外来工买车、买房受到种种,等等。
所以,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最大的善意不在于居住证取代暂住证,而在于外来人口的发展得到尊重。从法律制度层面赋予外来工平等市民待遇,全力他们的权益,营造尊重外来工的社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包容胸怀,十分重要。
当然,在城乡二元结构、户口附加值与身份情结尚未根本改变,户口尚不能迁徙的当下,指望一纸居住证让外来工与当地居民平起平坐过于理想化。要从根本上解决外来工的问题,离不开为他们撑起更大的权益伞,也期待从立法层面彻底打破身份界限,消除户口附加值,建设人人平等的社会。
李克强总理曾指出,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其他的一切都要为人服务。推进城镇化意不在“地”,不在“楼”,而在“人”。诚如斯言,城镇化不仅指农村人口从形式上为城镇人口,更深刻的内涵是指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城镇从心态上接纳他们。当城乡二元化结构彻底打破以后,每个都被纳入保障视野,社保、医保、住房保障,选举权、被选举权等实现全国漫游,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均衡,教育制度、招生政策比较公平,不需要居住证,一张居民身份证就可以让的通行全国。
习今年9月访美李克强见外国专家原部长去世巡视组反馈放狠话章子怡回应打群架南京副行长诈骗受审甘肃静宁现水污染日本推出巧克力温泉任广东政协复兴家庭将获赔全国十大高危段桂林“透明厕所”习出席文艺演出李克强谈廉政高通反垄断罚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