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情感社区> 文章内容

田林社区:生活在这里的感觉“甜”又“灵

※发布时间:2015-6-28 23:51:3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原标题:生活在这里的感觉“甜”又“灵”

  东方网5月25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俗话说舌头和牙齿都有打架的时候,邻里间的相处免不了也会有矛盾。如何解决这些冲突碰撞,有的社区擅长立足,有的社区依靠“老娘舅”调解,而徐汇区的田林社区却独辟蹊径,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大力普及科学,13年来,居民们通过人际沟通的艺术、调节的技巧和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幸福指数得到提升。“生活在这里的感觉是又‘甜’又‘灵’”,居民邵阿姨这样对记者说。

  居委干部先尝甜头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田林社区,是上海市首批文明社区之一。辖区居民中知识居多,用街道相关负责人的话来说“这让社区通过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促和谐稳定的设想有了良好的基础。”2002年起,田林街道在全市率先试水这一社会管理的创新工作方法。

  刚开始,很多人认为人文关怀遥不可及、心理学知识高深莫测,有的抱有,有的敬而远之。为此,街道制作了专题宣传版面在各居民区巡展;编印了心理健康知识小,在各类人群中发放;开展了健康状况调查和心理素质测试,让居民学会进行观察和分析,提节身心平衡和健康的意识……

  社区干部首先尝到了甜头。以前碰到难缠的人和事,反反复复要把道理说清楚,结果适得其反,别人听了嫌烦,情绪更加对立。学习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问题后,大家恍然大悟:在语言交流中,语言本身的效果比例只占7%,而表情、声调传递给对方的信息却要占55%和38%。一位居委干部自嘲地说,“早知道声调比说话重要,我调解时用那么大嗓门干啥?”

  居民身边的人文关怀网

  深厚的人脉资源是街道不可多得的天然优势。在田林,有这样一支由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大专院校教授和心理卫生机构科研人员等组成的专家顾问团,他们通过系列、报告、调研和咨询活动答疑释惑,对社区特殊个案进行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依靠这些志愿者力量,月度报告会、社区工作论坛、生活求助热线、积极心理学专题课程等形成了一张居民身边的人文关怀网,受到大家欢迎。

  小区一对老年夫妇因住房问题,与子女发生纠纷。退休教师章老师将心理疏导与调解纠纷相结合,与社区矫正和青少年教育工作相结合,在老人和做好其子女工作的同时,请社区律师介绍有关政策、法规,最终双方都开始换位思考,理解了对方的苦衷,也有了解决问题的诚意。最后老夫妇主动拿出10万元,为儿子凑了部分房款。困扰一家人很长时间的纠纷解决,家庭又恢复了和睦与幸福,如今老人还经常去儿子新居小住几日。

  自发形成学习团队

  心理和健康普及等活动开展13年来,居民们又自发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团队,“读报组”、“茶友会”、“开心茶室”、“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小组”等定期组织有兴趣的居民,通过集体“话聊”,分享交流养生保健、调节情趣的方法。

  居民李先生的妻子身体不好,脾气暴躁,常常为一点小事嚷嚷,夫妻俩经常拌嘴。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后,李先生懂得了妻子是属于体质型的暴躁,只有想办法将妻子的身体调养好,才能扭转脾气,心情才能愉快。于是李先生将自己的心态从以前不让步、要“狠过头”调整为体贴妻子、帮助妻子养好身体,遇到她发脾气时心平气和地安慰。时间长了,妻子也体会到了丈夫的良苦用心。如今邻居们形容夫妻俩的关系是“像在度蜜月”。

  居民邵阿姨因儿子突发脑溢血去世,悲痛欲绝,整天闷闷不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团队多次上门疏导安慰,通过参加活动和,邵阿姨心情逐渐平静,重新了对生活的希望,还成为了心理健康宣传服务的积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