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买票难、路上堵虽然说得很多,但春运并不是春节期间的主要矛盾。面对这个传统节日带来的长假,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怕回家怎么办?家人吵架怎么办?在家很无聊怎么办?
现代快报记者吴杰
混不好,你也可以回去
几年前,有一句广告词一遍又一遍地回响在我们耳边。一个即将外出打工的青年豪情万丈地表示:“混不好,我就不回来了!”
很多人都在等这个广告的续集,但一直没有等到,也不知道这家伙到底有没有回去。
后来,这句话成了“恐归族”的心声。
对于70后至90后这个群体,网络上归纳了各种各样的“族”,从买房族到蹭网族,应有尽有,多如牛毛,不过大多数都属于没事硬凑型。
而“恐归”这一提法,却直击很多人的心,甚至比“恐韩”还要精辟。
春节“恐归”,你怕的到底是什么?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你什么时候结婚啊?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抱孙子啊?”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工资不见涨,还没有年终奖。”
更难过的是,过年回家遇到闰土。看到闰土住着小洋房、开着小洋车。心塞。
衣锦还乡的梦想,根植在每一个人的心底,就像领口袖口的污渍一样顽固。每个人都渴望开着大奔回到老家,经过镇上的时候,摆摊卖豆腐的初恋情人一眼就认出了你,她激动兴奋但欲言又止,一笑一颦,瞬间就表达出了藏在内心已经多年的话语:“其实我一直都没有忘记你。”这场景,太受用了。
而在现实中,即便每天加班,也达不到衣锦还乡的愿望。出去混了那么久,衣锦还乡只有一条路可行,那就是彩票中大奖。
早在1987年的春晚舞台上,费翔就告诉我们:“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是空空的行囊。”
大多数人都说,恐归的原因是“混得不好,没钱没面子”。但要深究的话,比没钱更可怕的是“因为不能按部就班地老去,所以感到深深焦虑”。
中国的年轻人用着iPhone、喝着星巴克,并不是因为大家都喜欢,而是因为身边的人都是如此。
到了该上大学的时候,没你上的了,焦虑。到了该找工作的时候,你没找到,焦虑。到了该买房子的时候,你买不起,焦虑。到了该结婚生子的时候,你老是相亲失败,焦虑。
别人都那样了,怎么你还这样呢——这样的焦虑不仅在上一辈的心里,也在你的心里。
更可怕的是,这种焦虑,在攀比中越放越大。七大姑八大姨问一句“房子买了吗”,就会让你眼前的美酒变成一杯苦酒。
更更可怕的是,很多父母会“委婉”地表达对你的失望:“还记得你小时候经常一起玩的那谁吧……”你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有出息。伤口上被亲人撒上一把盐,这是春节回家最刻骨铭心的伤。
其实,混不好你也可以回去。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马云,成不了又咋样,至少你长得比他好看。也不必羡慕整天在朋友圈晒幸福的人,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他们是不会拿出来晒的。少看一些奋斗史和成功学,拿出小时候赖作业的劲头跟父母周旋,并时刻保持屌丝的心态,才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所在。
春节吵闹化解秘诀:“大过年的”
春节和关于春节的仪式以及这些仪式带来的抉择,长年以来给夫妻关系这一自古以来的难题,贡献了一波又一波负能量。春节长假,本应该是享受一年劳动成果的时候。但应了那句俗话,夫妻能同吃苦,却不能同享福。
几乎每一个春节长假,网上都会有几个典型的家庭伦理长帖,引得网友搬来板凳嗑着瓜子围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必然是凤凰男的故事。如果故事发生在上海,那就更热闹了。
除了夫妻关系之外,家庭矛盾各有千秋,这一家可能是婆媳,那一家可能是妯娌。当然,有时母女间的战争也很激烈。
家庭矛盾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1.老公是凤凰男,赚钱还行,但全部补贴婆家了,日子没法过了。
2.老婆是控制狂,疑心太重,时时刻刻提防着老公,日子真的没法过了。
3.婆婆(丈母娘)是个奇葩,如果她不能让我感觉不爽,她就会感觉不爽。
4.好不容易找了个好老公(老婆),却摊上一个极品小姑子(小舅子)。
5.过年回谁家,年复一年都要吵。吵后心得:重要的不是回谁家,而是在回谁家的态度上,表现出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一到春节,各种家庭矛盾就会爆发?好不容易放几天假,为啥要“作”得不行?为何“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美好景象,因为一两句话,就演变成“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的悲凉。
往大了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与人斗争的残酷史,斗争的基因,藏在每个人的脱氧核糖核酸链条中。如果不“作”,那你就不是积极上进的人类,而是大熊猫,或者是考拉。
从小处分析,家庭矛盾归根结底是经济矛盾,一切的问题,都是经济的问题。爱情、婚姻、家庭逃不过“钱”这个字,钱少有钱少的烦恼,钱多有钱多的麻烦。你就是嫁给了王思聪,也得不到他的婚前财产,这日子没法过了。
在这个话题上,谁也不能脱俗。你看,汪峰和章子怡,音帝和影后,一到谈婚论嫁,也免不了鸡飞狗跳。
相爱又有什么用,你家的七大姑八大姨跟他家的七大姑八大姨,相爱么?作为亲戚,实在是有义务要提醒你一句:“小心啊,他(她)看上的是不是你的钱?”
一到春节,工作暂时撇在一边了,电视也没啥好看的了,大家聚在一起,家庭问题就爆发出来了。等到夜色降临,天涯社区情感天地板块,就成了大家不吐不快的前沿阵地。
家庭伦理剧没有技术壁垒,不管你是物理学博士还是镇上卖豆腐的,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个典型的家庭伦理帖子,不会局限于斗小三、战渣男这种低级的矛盾冲突,而是将矛盾集中在最能体现观点冲突的问题上:生育观、结婚彩礼给多少、生了孩子娘家婆家各给多少、孩子怎么带到底听谁的……这些才是家庭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中国有句老话,是专门用来化解发生在春节期间的各种争吵的,四个字:大过年的。如果你家今年春节出状况了,希望这四个字能有作用。
春节,给自己定个并不遥远的目标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春运就成了中国人每年的传统项目,从绿皮车到高铁,专注回家30年。
累得跟狗一样回到家,该干点啥?
春节长假这么多天,就像是著名作曲家李焕之所作的春节序曲。第一阶段,明快粗犷,气氛热烈,就像你刚到家的心情。第二阶段,节奏舒展,速度徐缓,与第一阶段形成鲜明对比,表示你已经在家闲得没事干了。直到假期结束前的第三阶段,气氛又热烈了起来,快上班了,抓紧玩吧!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CCTV,如果没有春晚,春节的气氛会在现在的基础上打3折。春节假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春晚的直播、重播作为每家每户不可或缺的背景音乐,承担着营造节日气氛的重任。当然,大多数电视台都在播春晚,你也没太多的选择。
然后问题来了,年夜饭吃了,春晚也看了,初一也放过鞭炮了。接下来干什么?
农村有两种过年方式,一种是吃饭、睡觉、打麻将,另一种是吃饭、睡觉、晒太阳。城里也有两种过年方式,一种是吃饭、睡觉、去茶室打麻将,另一种是吃饭、睡觉、去公园晒太阳。
吃,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里都是最重要的议题。大过年的,必须在食物上下点功夫。《舌尖上的中国》把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食物要具备色香味形,而且包含着每一个人对家的眷恋,上升至精神层面。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在21世纪上半叶,人类的消化过程已经进化为拍照、发朋友圈、口腔咀嚼、胃部搅磨、小肠吸收的过程。
如果用现在流行的大数据来分析我们的春节,那么,我们会发现,我们在春节期间,花在食物上的时间和金钱,要比平时不知道多到哪里去了。春节,归根结底是美食节。
在娱乐休闲方面,麻将显然是普及率最高的,更有趣的是,大家使用的是一样的麻将牌,但各地的麻将规则还不一样,就跟方言一样,大家使用的是一样的文字,发音却不相同。麻将,与春晚一样,为稍显沉闷的春节假期,增添了稀里哗啦的热闹气氛。除了打麻将,外出旅游也是不错的过年方式。国内游方面,大家最爱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三亚,另一个是厦门鼓浪屿。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春节假期是很短的,除去吃饭、睡觉和打麻将,剩下的时间并不多。这点时间,大概够你看一季美剧,或者是读一本书。但不管做些什么,节后回到单位进入又一个等待春节周期的你,都会觉得,长假没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因虚度长假而悔恨,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怎么才能避免节后悔恨?最好的办法是,过年前给自己定个目标。比如说,年夜饭前称一下体重,然后定下假期结束时体重增长不能超过3斤的目标。这样,你的假期就会变得很有意义了。
(责任编辑:石兰)
推荐: